<<  < 2011 - >  >>
1
2 3 4 5 6 7 8
9 10 11 12 13 14 15
16 17 18 19 20 21 22
23 24 25 26 27 28 29
30 31




县内有本地、客家两大民系,其待客方式各有异同。

  红喜事婚、嫁、生育、生日、退休、升学等称为红喜事。

  筹办喜事的前几天,主办者邀请家族和亲友担任执事筹办人员,其中专司待客者称为做东道,除接待一般男女宾客外,重点是接待主办者妻族、母族分别称为新、老舅氏的来客。喜庆当天,组织者鸣炮奏乐迎接新老舅氏和其他宾客。舅氏来后,东道必须趋前接镜迎匾,其余则在门口列队打拱作揖;客进门后东道送茶递烟,并招呼围桌食用茶点;茶毕,散坐片刻,即安排亲朋戚友吃中桌中桌又称打点心,备42干盘,酒饭随意食用。吃完中桌,休息片刻后接着安席。此前,东道早已排好席位座次。仪式庄重热闹,席位排列不可逾规。客人均入席后再次鸣鞭炮以示开席。席上,一般都是9个大盘,有的还另备小碟若干和点心、水果类食品。每桌设一提壶斟酒东道,在斟完上桌酒后,坐于下席中间位置的前席大东起身致词,多是欢迎光临请恕招待不周等语,坐首席者当起身回礼,说些感谢盛情招待之类的话。

  民间习俗多为食一品菜便斟一盅酒,也有的简化为一碗酒到肉,二碗酒到笃(),敬酒随意,圆盅另酌。到食肉时,前席大东再次起身致辞劝酒,食肉以后主席客人也应起身回礼致谢。此时,喜事主办方开始介入,按辈次年龄依序向全体来客敬酒,气氛热闹祥和,客人中不善饮酒者此时可以吃饭。食鱼时,斟圆盅,依各人酒量而定,有兴致者,吆喝划拳,增添热闹。食毕,在征求主席客人意见后,前席大东宣布散席,鸣炮奏乐,客人离席道谢,东道挽留用茶和憩宿。不要留宿者,再次鸣炮奏乐送行。

  白喜事为丧事之雅称。家人身故后,其亲属子女(一般由长子)分赴各亲友处报知,称为报丧,接到报丧的亲友,在入殓出殡时必去吊丧,其时,丧者子女跪接还礼。因旧俗所传丧事少礼,故其礼节比红喜事较为简单,只是在出殡前的酒宴安席仪式才与红喜事略同。但菜肴没有红喜事那样丰盛,肉块较大且按人份上桌,每人4块,称为大块肉,食肉时,由族中长者带领孝长子跪于门前叩谢来宾,首席客人起身还礼应答。舅氏返家时,孝子须跪在门前相送。

  客家待客与本地居民基本相同。唯不同处是不论平时还是红白喜事,客人进门,首先端上一盆热水洗脸净手,再敬茶递烟;饭前在膳厅门口放置热水、毛巾供客人使用,饭后又换热水净手;就连寝前也需洗脸净手一次。住宿之客,晚间必备热水、毛巾、衣著鞋袜置于浴室洗澡更衣;夜间供鸡、肉汤霄夜,早晨上早点、鸡蛋过早。吁寒问暖,殷勤周到。

  客籍红白喜事迎客,安席礼节与县城本地相近,只是不设中桌而改吃米粿、茶点。据传,左安、高坪等乡镇,有尾椎敬客习俗,即将家禽的尾椎部位剁切比普通肉块更大,煮熟后专门供奉主席客人,以示尊敬。食了尾椎还需食用家禽头项,意为有前有后,表示全有

  讳忌口语

  县内人氏碰到什么晦气、倒霉或不吉利的事情,都喜欢顺口说一句呸啾!,意为驱邪辟秽。大人绊了一下或小孩摔了一跤,被绊者或看管小孩的大人,马上会呸啾!一声,意为不怕,认为这样才不会被惊吓;人与人对谈中,不吉利的话一旦说漏了嘴,对方随即会呸啾一声,一方面否认对方说法以图吉利,另方面提醒对方不能再谈不吉利的话了。
发表评论:
天涯博客欢迎您!